• 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中国)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News
    战时粤北学子的“粮食”
    0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作者:阿瑞 2020.05.28

    “面包是会有的”,但“面包”需要用钱买,从物质角度上理解粮食可以是钱,那办学的钱从何而来?这是抗战时期的大学、中学等教育机构均需要面对的问题。流动的大学“一搬三穷”,这是国立中山大学总务处在1942年的报告中发出的哀叹。

    一、财政的困顿

    1938年8月7日,广东省立教育学院函告教授、家长,说省政府已经通过勷勤大学独立并任命林励儒为省立教育学院院长的决议。函件的发文通知对象是教授和家长,内容主要是勷勤大学教育学院独立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并任命林励儒为院长,在广西梧州的办学照旧,同时还附上了省务会议通过“改组勷勤大学以资整顿而节省经费案”的抄件,抄件内容如下:

    改组勷勤大学以资整顿而节省经费案

    查勷勤大学经费初由本省省库与广州市库共同负责负担,依照该大学原编预算已几佔省库教育文化费五分之一,自市府停付辅助费以后,省政府独力维持恒感困顿。抗战军兴益形艰窘,该大学勉强支撑到至仅存形式,涣散支离无庸諉饰。长此因循终非善策。兹拟将大学彻底改组,以期整顿谨拟办法如左:

    一、勷勤大学工学院各学系各年级学生一律着送中山大学工学院分别收容。该学院原有之建筑学系为中山大学所未设者,拟请中山大学暂予增设,乃由省库酌补津贴俾办至该学系学生全部毕业为止。

    二、勷勤大学原有商学院拟改为独立学院定名为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以符纪念勷勤先生之本意,惟该学院现设学系略涉锁碎,拟着于下学期暂停招生以资整顿。

    三、勷勤大学原教育学院为本省培养中学及师范学校教员之唯一场所,拟仍令续办改为独立学院定名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为图充实内容,以期充分之发展。[1]

    从此抄件可知工学院被“收容”而幸存,建筑学系的学生全部毕业后停止补贴,那将来的“面包”在哪?1938年8月,省教育厅厅长许崇清、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致函教育部,报告建筑工程学系二、三、四年级由本大学收容,提出广东省教育厅为中山大学工学院因接收勷勤大学工学院的财政补助从原勷勤大学经费省库原预算项中的1938年9月开始补助每月“国币”3000元,逐年递减至1940年每月1300元止。[2]同时请求本年度能够招建筑工程学系一年级学生一班便于衔接。

    从两份档案可得到的结论:

    1. 财政紧张,而民国广州市政府没有履行承诺,民国省政府独力难撑,导致勷勤大学无法再办下去,简单来讲是战时缺“米”;

    2. 解散勷勤大学并非对古应芬有什么看法,商学院还是保留原有名字;

    3. 在1937年成立的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没有建筑学专业,当时筹办者均是土木学科的人,可以补缺;

    4. 建筑学的重要性未知,招多一年级便能凑够一二三四年级,以后是否办下去,没有肯定的答案;

    5. 勷勤大学工学院“陪嫁”到国立中山大学的设备,日后要还给省里;

    6. 财政补贴为过渡方案,三年后就自动取消,每月补贴的钱仅能够聘请三至四名教授;

    7. 1936年秋,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开始使用,于1938年8月解体,工学院在这里教学仅是一年多的时间。

    坚守精神与面包粮食应同时具备,勷勤大学开设建筑学6年,而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学专业在战火中办学至1952年共有15年,要感谢韶关乐昌坪石新村的村民提供了那已经残败仅剩两片山墙的建工系办事处遗址。广州石榴岗遗址(办学一年多)、云南澄江古庙遗址(办学一年多)、韶关坪石新村遗址(办学四年),它们的存在是承前启后的,方有如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红楼之果。

    在韶关坪石国立中山大学,发挥建筑学作用的,是工学院建工系主任虞炳烈先生,他设计校舍并监督建设。第二任系主任卫梓松教授又继续担任校舍建设办公室主任,完成各项建设。1942年2月美术课室需要特殊家具,学院给校部申请了经费。3月17号,家具制作完毕,3月25日建工系主任卫梓松教授向学院报告请求学校派人验收付款,工学院院长陈宗南教授向张云校长写了报告,付清价款417元。[3]这钱花得还是值的,在这里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杨卓成(1914年-2006年)是最出色之一,他一开始是借读生,虞炳烈先生为坪石规划设计的临时战时校园的图纸不少是由学生杨卓成协助画的。杨卓成毕业后就到河北开滦煤矿。1946年,在中国台湾任职台北市政府规划科,后来在1953年自己开了事务所,台湾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像中正纪念堂、园山大饭店、士林官邸、台北清真寺等均是他的大作品。

    建筑工程学系四年级已注册的名单,左边第一个名字就是杨卓成同学。

    已注册尚未成为正式生,以借读生身份读书的杨卓成登记表。

    毕业于韶关坪石的著名建筑师杨卓成设计的台湾中正纪念堂。

    这是一位在云南澄江进入中山大学借读,毕业于广东韶关坪石中山大学的建筑大师,我们尚不知道在国立中山大学广州石牌校区有哪些毕业生。

    与杨卓成同班的同学卫宝葵出生于香港,毕业后留校教书一直到院系调整后仍留任,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回到香港经商。同班的区国垣也留校在坪石当助教。广西人李麟毕业后在防城中学任校长,1949年随国民党赴中国台湾,代表国民党在越南办党务,在越南自办越南堤岸志诚高级中学并任校长。

    韶关坪石新村建筑工程系办事处遗址的拱门。

    1943年在此毕业的彭佐治先生(1921年-1996年)于1947年在台北工业专科职业学校任教,1950年在省立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即成功大学建筑系前身任副教授,1952年赴美留学,毕业后在美国德州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也开办自己的事务所,担任过联合国顾问和美国的城市规划局长。王济昌、吴梅兴和贺陈词先生,毕业后对台湾的建筑教育贡献良多,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系追溯历史脉络始办于1944年,王济昌从1954-1961年担任系主任,贺陈词从1963-1966年担任系主任。

    贺陈词,1940年进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就读,1941年改至中山大学外文系,并于翌年转入建筑工程系,1946年毕业后曾于湖南克强学院建筑系担任助教。1948年来到中国台湾,初任工程官,于1955年起任职后来成为成功大学的省立工学院任营缮组主任并于建筑系授课,直至1979年退休。其间,他曾任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长,并于1967年末至1970年初于英美两国游学进修。1969年成功大学退休后再至东海大学建筑系担任专任教职直至1990年。其间,他于1983年曾应邀至香港珠海书院做客座教授一年。贺陈词除了教书执业之外,亦有着述及翻译等多种著作,前者以《中国建筑的承传问题》最受称道,后者则是法兰普顿的《近代建筑史》最广为人知。[4]

    笔者第一次踏足探访遗址时未清理的入口现状。

    如果按照原来1938年的计划,到1941年可能就没有建筑学的招生了,省库断奶的时间到了。庆幸1941年有入学的建筑学专业新的学生,他们是在坪石完成学业的一代,多位学生毕业后实践多年成为广东各大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如李奋强,成为广东省尊龙凯时院的总工程师,1982年的广东迎宾馆白云楼就是李奋强先生与郭怡昌、关富椿合作设计的。谢西家毕业回乡后,发挥所长,于1945年进入私人的营造公司设计了澄海中学,后任汕头城市建设局工程师,曾担任汕头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广东迎宾馆3号楼(白云楼)建筑的总平面图,广东省尊龙凯时研究院提供。

    广东迎宾馆3号楼(白云楼)建筑的南向立面图,广东省尊龙凯时研究院提供。

    广东迎宾馆3号楼(白云楼)建筑的东向立面图,广东省尊龙凯时研究院提供。

    这些建筑师均是差一点因没有“米”而不存在!是韶关坪石的“粮食”给予他们成长的机会。

    1941年6月25日,在坪石“学术新潮出版社”出版《中大向导》,书中记录了大学总务处的工作,从云南澄江迁至广东坪石,教育部经费核准为155万5千元,粤省府补助30万,但实际拨到款的仅为70万元。[5]1940年有贷款的学生总数有1146人,日常零用贷款为每月3元,膳费贷款为每月16元,特别贷款为每月20元,但还是有不少考上的考生因家庭困难而无法上学。1941年的《中大向导》售价是1元8角,1942年岭南大学附中教师的平均月薪是163元,币值由此可以估算。1941年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年拨经费3万2千元,另拨设备费12万,土木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各增设一班,唯建筑工程系没有增设。

    1942年12月19日在韶关浈江大村召开了岭南大学第一次校董会会议,参加者是金曾澄、郑寿芝、钱树芬、顾克、龚约翰、骆爱华、李应林、林树模、谢昭杰、司徒卫和刘君朴,孙科、李济深、甘乃光、金佛和香雅各无法到场但分别指定了代理人,教务长林树模报告现有文学院学生299人,东吴大学34人,农学院132人(有香港、澳门及海外侨生86人),医学院90人,协和神道学院11人,合计大学部533人,其中新生157人。附中学生229人。教授30人,副教授9人,讲师18人,助教8人,职员38人。谢昭杰重点报告的是财务,包括建校的费用、年度的预算、社会个人团体捐助的资金额,以及教师的待遇。前期包括坪石的农学院在内的建设和修缮费用、家具设备共90万,拟建筑费用再增20万,第二年度准备理工学院复课的预算为11万。

    领米是最重要的事情,由于人员流动,经常要报是否有变化的实际情况,谭祖荫时为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但主要担任师范学院附中的主任,每月需要报表教职员工请领食米。谭祖荫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上世纪20年代是主张“无政府主义”的活动家,曾与陈独秀等人召开会议讨论工人运动的问题。事关人命,“面包”还是重要的,附中什么事都要管,需要管理才能够生存下去。

    中山大学附中校长谭祖荫呈金校长本年一月份教职员请领食米的异动册。

    著名画家符罗飞到任中山大学的时间为1942年12月,因工学院漏报,需重新出具证明,从1月份起每月补十市斗。

    1943年2月份工学院出具的著名艺术家符罗飞符合条件领米的函,现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符罗飞的名字在二月领米名册右起第三行上,在到任的时间栏专门说明。

    二、书籍和出版

    在战时的大学除了教学,还有米、盐等粮食是最为重要的,同样重要的“粮食”是书籍。国立中山大学的杜定友先生守住了一大批书籍,为学子们保存了精神粮食,后来也有个别专业的师生还曾向私立岭南大学借书的。1942年岭南大学农学院的图书和仪器尚完整,尽管在韶关浈江大村校总部的图书馆图书尚不齐全,大学还是在1942年花了五万元为文学院购买图书,文学院有中文图书1975册,英文314册,大部分在运输途中。当岭南大学迁至香港时有中文图书约18万册,外文约5万册。

    韶关浈江大村岭南大学校区内建立的图书馆至1944年藏书约为一万册,由王肖珠女士负责管理,她于1948年赴美留学,毕业后一直服务于美国图书馆界,于1995年去世。

    私立岭南大学在粤北留下来的有待抢救保护的清代刻本图书,照片由韶关学院提供。

    岭南大学清刻本藏书,照片由韶关学院提供。

    精神粮食在大学中重要的一类是学报、学刊,《中山学报》、《校友通讯》均在韶关坪石复刊或者创刊,师范学院所的《教育研究》、农所的英文期刊《Sunyastsenia》(孙逸仙的粤语发言)在云南澄江一直保持出版,回到坪石后继续出版,这两份学术杂志在当时中国的学术界地位很高。《中山学报》是由文汇印刷厂印刷,《中大向导》在坪石的“学术新潮出版社”编辑,印刷是曲江河西印刷合作社,可以看到曲江的条件应该优于坪石。但在坪石学院集中,编辑部多在坪石。

    《中大学报》第一卷朱谦之发表了“文化社会学”,并分多期连载,杨成志先生在第一卷有论文“广东名胜古迹之性质分类及其文化象征”等。第二卷第1期是1943年8月付印,需要定金1500元,出版刊物离不开经费,在坪石无论是私立岭南大学还是国立中山大学,都通过音乐会等多种形式募集出版印刷经费。《中山学报》第二卷第2期吴尚时与曾昭旋合作发表了“丹霞南雄层位之新见解”,徐俊鸣发表“天然孔道与国防交通的建议”,黄仲文先生发表“我国畜牧事业科学化和粮食问题”,陈定謨、黄学勤、谢申、郑师许等多位名教授均有文章。

    第二卷第2期《中山学报》封面,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第二卷第2期《中山学报》的目录。

    第二卷第3期的主要论文有:首篇为李四光的“与崔克信君论西康构造”,陈国达的“江西石炭纪梓山煤系前之不整合”,莫高柱的“粤北连县构造及其与湘南弧之关系”等,在这一期中陈国达先生有四篇论文涉及古植物、粤北和江西的水文等不同领域,第3期是地质专号。

    文学院民俗研究非常活跃,《国立中山大学民俗月刊》1928年3月创刊,在坪石1943年出版的第2卷第8期,主要内容包括:赵景深的“中国民间故事型式发端”(英国谭勒研究结果);杨成志译的“民族学问题格”;陈云祥的“关于《潮州的青龙馆》”;容肇庆的“歌谣拾零”;周赞刘的“琼山县死丧的风俗”;敬文的“艺术三家言”等。

    战时粤北的学术研究成果丰富而意义深远,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粮食,只有回到战时的经济状态下思考分析,方能够体会粤北学子坚毅而强大的精神力量。

    (感谢广东省档案馆的帮助。)

    注释:

    1.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21-21-1-003-21-0020-03

    2.“国立中山大学关于送缴勷勤大学工学院在学生及休学生名册等事的呈”,档案号020-004-978-014~023,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3.档案号020-004-0224-146件-498~501,藏于广东省档案馆。

    4.傅朝卿.课程名称:台湾近现代建筑专题讨论之战后台湾地域主义建筑[J].成功大学建筑系93学年度第2学期,2005春.

    5.《中大向导》,坪石:学术新潮出版社,1941年,第8页,藏于广东省立图书馆。


    (原文登载于南粤古驿道网,本站采编整理。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